返回主站 >>
首 页
统战时讯
统战理论
贯彻落实
基层快讯
工作机构
学习型干部
通知公告
部委文件
统战工作
部委办信箱
部门预决算公开
您现在浏览的位置是: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9-26

摘要:主体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体进行价值思考和价值判断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价值观念;价值观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和制约主体的选择和实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是在全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十二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以及实践主体的道德准则,三者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逻辑整体。以人民的利益为目标,在全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正义的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道德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价值目标,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贯穿并渗透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在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原则,价值导向保证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正确性,价值目标指引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明确性;社会主体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原则的践行,促进了价值目标的实现和价值原则的完善。价值目标表达了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理性,起到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作用。“三个倡导”的内涵具有价值目标的明确性、价值导向的正确性、道德建设的规范性。

同时,每一层面内部四个要素之间也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呈现了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特点。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中,经济的富强是基础、政治的民主是保障、文化的进步是动力、社会的和谐是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价值追求、平等是实现基础、公平是社会环境、法治是制度保障;道德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核心和主线、敬业是具体化和外化、诚信是社会基础、友善是处世态度。

二、多元性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之对立统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和国内形式都出现新的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不断凸显。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涌入国门,不同程度的影响国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

国内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人们的主体性、独立性日渐加强,选择的多样性不断增多,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交流和碰撞不断扩大,思想文化、道德意识等领域呈现出复杂性和层次性的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如政治领域里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突出,经济领域中的地方主义、拜金主义现象令人关注,在社会生活领域存在僵化保守、不思进取的小农心理以及求神拜佛的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仍然影响和侵蚀着社会肌体和健康的心灵。一些领域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时有发生;一些人理念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国家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见危不救、道德冷漠等。加之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多渠道性、即时性,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传统价值理念的解构,经济全球化促使传统价值理念的转变,致使在意识形态中出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存在是一个社会发达进步的标志,是一个社会包容性空间大小的考量尺度,是社会创造性活力迸发的源泉。多样性价值取向中丰富的、健康的、积极的因子会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多样性价值观由此可以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补充角色。但是,多样性价值观中盲目、消极和腐朽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甚至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合理性。

社会不应迷失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之中,而是应该坚持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发展。“对于不同主体,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元的,不能强求统一也无需统一;但对于同一主体,则需要有统一性或一元性。”[3]党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总纲领和总任务,有利于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文化前进方向,有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三、保障主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是在全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领域的主导权、主旋律、话语权,引领全社会的价值导向,引导全民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念。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4]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保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国际关系宽松协调,不仅要靠经济、政治等硬实力,还要靠文化、意识形态等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抓好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不断优化社会主义制度,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高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扩大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共同的思想基础,会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和支柱,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以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更加自觉地维护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思想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供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标示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既包括传统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等内涵,涉及法律、法规、政策、思想、道德、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具有目标性和指向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是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体化的社会进程, 是全党全社会都要积极地参与、认真负责地探索和实践的事业。我国应该并且能够构建适合于自己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价值认同,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   参见百度百科“价值观”词条,http//baike.baidu.com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32

[3]   马俊峰、李德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觉醒——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三十年述评》,社会科学战绩,2009年第3期,第10

[4]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

[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

[6]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

版权所有:48-365365 技术支持:珠海市信息化办公室
地址:珠海市机关大院一号楼四楼 邮编:519000 粤ICP备1020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