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首 页
统战时讯
统战理论
贯彻落实
基层快讯
工作机构
学习型干部
通知公告
部委文件
统战工作
部委办信箱
部门预决算公开
您现在浏览的位置是:
创造性地开展地方政协工作
2016-09-26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正经历急剧转型时期,社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代发展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组织的地方政协,面临新的形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与时俱进,完善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创造性   地方  政协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结构变化悄然进行,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种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融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地方政协根据自身特点,把握时代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开拓地方政协工作新局面。

    一、地方政协工作的特点

    (一)人民政协的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本质上是一个实行协商民主的组织、平台和载体。政协的基本工作方式就是协商。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协商民主的过程。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体现民主精神、协商精神。

(二)人民政协的特色

人民政协是中国民主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政治文明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1.代表广泛。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其组织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政治上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是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方式,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真正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2.党派合作。人民政协是以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基础组成的,是中国唯一由所有合法政党参加的,并以本党派名义在其中活动的多党合作组织,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党派间的合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3.民主协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方所进行的民主、平等、真诚的协商,这是我国人民民主基本制度的要求,是人民政协基本议事原则的体现,也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的,民主协商精神贯彻于政协的一切工作之中。

(三)地方政协的优势

在人民政协工作中,地方政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地方政协组织主要致力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1.人才荟萃,积极建言献策。地方政协聚集各界精英,是重要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重点围绕地方热点问题,搞好协商论证,提出前瞻性、建设性的提案,为地方政府民主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地位超脱,加强民主监督。地方政协作为人民政协的基层组织,是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献策而不决策,立论而不立法,参政而不行政,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敢于讲真话、说实情,为深入开展民主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服务地方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

3.联系广泛,凝聚团结共识。地方政协贴近群众,始终高举团结、民主大旗,不断增进地方各界别、各团体、各阶层的大团结、大融合、大和谐,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凝聚起地方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地方政协的特点

地方政协作为全国政协的基础组织,具有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生活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的特点,便于更好地发现具体问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1.扎根基层,服务民生实事。地方政协广大委员扎根基层一线,有利于发现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有利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同时,地方政协委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让群众真实感受到政协组织在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

2.紧贴基层,反映社情民意。利用地方政协委员联系面广、接触频繁等有利条件,通过会议、考察等形式,收集、整理委员及委员联系的群众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意见建议,以提案或者报告的形式提供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3.建言立论,服务地方发展。地方政协是委员协商议政、开展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通过发挥政协委员联系面广、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结合地方年度工作安排,协商讨论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民生等问题,帮助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地方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4.沟通交流,提高议政水平。地方政协委员是联系各界别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政协履行职能中的主体作用,既能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在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5.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法。地方政协正着力创新工作方法,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包括幵通网络博客、委员信箱、政协论坛、QQ群、微信群、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真实情况,提出解决对策,借助社会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政协工作的时代要求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2页)。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等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所有工作才能顺利实现预定目标。因此,政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比如,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时代前所未有地融入到广大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自媒体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迅猛发展,不但使得任何新闻、资讯等得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的范围传播,而且对普通民众接受新闻、资讯等方式途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更。尤其是90后、00后等新生人群,更习惯以自媒体方式来接受新资讯。政协工作如不能适应这种新发展新变化,就不能吸引到新生人群的关注,工作成效就会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增强,网络成为公共话题和民意表达的新空间,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向网络延伸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传播的“双刃剑”作用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政协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协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作为网民的公共社会生活空间,思想的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异彩纷呈,无比活跃。新形势的政协工作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明确政协工作定位,创新工作理念,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形成网络协商民主的新通道,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二)深化改革带来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现在已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时候。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在这种时刻,必须更加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方向一定要准,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政协工作必须分发挥包容性强、人才荟萃等优势,紧紧围绕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根据中国社科院20141224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新常态,出现一些转折时期的新特征,包括城镇化的阶段转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阶段转折,收入分配变化的阶段转折,职业结构变动的阶段转折,居民生活消费的阶段转折和社会发展质量的阶段转折等。这些阶段转折意味着整个社会领域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常态,或者说一种新成长阶段。

 社会结构改变带来了新要求。 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丰衣足食后的社会成员有了不断流动的愿望和可能,个体层面生存状态的改变带来了整个社会层面广泛的社会流动,同时带来了大量社会资源的分配与重组,这种社会资源占有、分配的变动不仅引发了中国社会成员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而且导致了整个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以下五方面改变:一是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跃迁;二是社会阶层结构在融合与分离的交织中推进;三是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四是城乡结构由分而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五是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三、地方政协工作的新思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面临各阶层提出的新要求下,政协工作,尤其是地方政协的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打开政协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我们应结合地方政协的自身特点,开拓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新思路。

(一)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社会各阶层的动态、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及其诉求,掌握时代脉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阶层也逐渐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政协,只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党委政府,为其决策提供第一手的、更为准确的依据,同时也更能调动各民主党派成员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政协工作的效能。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利用当前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如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广泛收集、调研社情民意等相关信息,并及时传递政府决策、立法动态等工作信息。

(二)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政协工作的相关制度。

 当然,这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和相互配合。比如说,如何进一步落实各地党委下发的《政治协商规程》,如何从政治协商的形式、内容,到政治协商的基本程序及保障机制等各个方面,保证政治协商这一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脱离实际,而是既能够团结各民主党派、各社会阶层,又能够发挥他们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汇集民智,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参政议政的成就感。此外,在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方面,政协应主动作为,推动类似于《民主监督法》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并促使其早日出台。当前民主监督的依据,主要还是停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一规范性文件中关于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责的原则性规定,尚无一部关于民主监督主体、职责、方式、保障机制及其法律责任的法规性规定,民主监督缺乏法律支撑及保障,民主监督的成效无法真正体现出来。

(三)完善机制,提高实效,充分发挥连接地方党委政府与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乃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当前,参政议政的基本格局就是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等建言献策,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地方政协担当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桥梁和沟通平台。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政协无疑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协信息沟通的方式单一、落后。当前正是互联网、自媒体相当活跃的时代,政协工作应当利用这一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个阶层,倾听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反馈政府相关行政决策动态,并以此促使自身工作的主动性和常态化;第二,参政议政的渠道不够畅通。目前参政议政的主体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及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形式主要通过撰写提案、建议的方式供政府决策时作为参考。参政议政的渠道则通过政协委员统一提交、汇总到政协机关,再分送政府各有关部门。这种机制的缺陷,一是信息传递滞后,不够及时。二是渠道单一,比较僵化。三是缺乏常态性,难以及时传递并反映社情民意,表达民众诉求。第三,建言献策和政府决策之间脱节,缺乏相互衔接的机制。虽然政协委员在每年两会期间经政协转发政府各部门、司法机关的提案、建议,基本上能得到对口部门的回应,有些部门也会以座谈会的方式邀请撰写提案、建议的委员发表意见相互协商,对某些方面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方式都缺乏常态性的安排。特别是大部分提案、建议,从提交到回复,都是停留在书面形式上,这就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参政议政的预期效果。对此,作者认为,地方政协作为党委政府和政协委员之间的桥梁,应就此建章立制,为两者之间的参政议政工作创造“面对面协商”的机会。尤其是针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众广泛关注的城市规划建设等问题,更应当让相关提案建议撰写者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当面协商甚至提出质询意见的平台;第四,政协委员的选任缺乏广泛性,职责不明。当前,政协委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团体、各个阶层,产生方式实际上还是以推荐为主。如前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阶层出现了急剧变化及多样性的态势,由此带来的政治诉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的特征。政协在照顾到社会各阶层的诉求、更为广泛地倾听民意方面,可以更有作为。此外,由于政协委员从产生,到其权利义务的明确化、法制化尚有一定的不足,因此也出现了很多政协委员少履职甚至不履职的现象,政协委员的资格在他们看来并非责任,而是荣誉。这种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协工作的开展。

 综上,作为担负着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多项职能的地方政协,可谓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结构变化转型的瞭望口,是广泛听取民意的重要渠道,汇集民智的智库,是政府决策上传下达的中转站,也是社会各界、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政议政与政府决策之间的桥梁。地方政协要发挥好这些作用,就必须在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的情况下,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科学统筹,完善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48-365365 技术支持:珠海市信息化办公室
地址:珠海市机关大院一号楼四楼 邮编:519000 粤ICP备10205805